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羊肚菌栽培技术之4---菌根化的仿生栽培

    信息发布者:祁金波
    2017-10-12 07:23:47   转载

    u=3474599230,1454616540&fm=214&gp=0.jpg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2017年度大生产的开始和学校活动较多,公众号更新延迟,请朋友们谅解!紧接前文,这次我们聊聊羊肚菌菌根化的驯化栽培方案:


    一些羊肚菌品种和某些植物如松树、杉树、漆树、桦树、苹果树、圆叶杨等具有某种确切的关系。科学资料也显示,羊肚菌的菌丝可以和植物的根系形成确定的外生菌根关系,这使得通过羊肚菌的菌根化培养技术,进而实现羊肚菌驯化成为可能。最早采用菌根化栽培羊肚菌的是美国的miller 先生(2005),这也是一位狂热的羊肚菌爱好者,以后我们有时间再详细论述Miller的菌根化技术。

       

    微信图片_20171012072557.jpg

    Stewart Craig Miller 的羊肚菌种植园

    菌根化仿生驯化栽培过程主要包括:野外采集标本、菌种分离与培养、树苗培育、树苗菌根化处理、移栽、依据自然环境条件或适当刺激诱发出菇。菌根化栽培相比纯仿生栽培技术难度较高,生产周期也较长,如Miller2005)所述的栽培方案中,从苗木培育到菌根化处理直至最终出菇,先后要经历3~5年的时间,不过这个驯化栽培中可以实现一次种植、多年的采收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171012072645.jpg Miller2005)羊肚菌菌根化方法示意图

    我国的科技人员也进行了羊肚菌的菌根化驯化研究,徐中志等(2008)最早报道了“羊肚菌圆叶杨菌根化”的专利技术。该技术包括:尖顶羊肚菌菌种的准备、圆叶杨培育、圆叶杨接种菌种前处理、尖顶羊肚菌菌种接种于圆叶杨、圆叶杨接种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和管护几个主要步骤。作者指出,其使用的菌种为尖顶羊肚菌,采用常规食用菌菌种制作工艺和培养方案,可以是固体菌种,也可以是液体菌种;圆叶杨幼苗的获得采用种子萌发或扦插促繁,以株高20 ~ 200 cm,直径2 ~ 15 cm无病虫害幼苗为宜;之后将圆叶杨幼苗的须根部分剪去,对剩余的根进行人工机械损伤;再将损伤处理的圆叶杨根部置于0.1 ~ 1000 ppm浓度的多菌灵或高锰酸钾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 ~ 180 min,消毒后用清水漂洗根部,之后将圆叶杨幼苗根部浸入尖顶羊肚菌菌种中;使用固体菌种时,将菌种掰成0.5 ~ 3 cm的小块覆盖在根系周围,自然条件下培育8 ~ 90 d;之后移栽至林地内,在塘深1/2 ~ 1/3处距离苗0.5 ~ 30 cm距离加入1 ~ 10 g草木灰,1 ~ 5 g普通硅酸盐水泥,5 ~ 1000 g固体菌种,继续回填至塘满;圆叶杨定值三个月内,使用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对树苗根部补浇1 ~ 4次,除草1 ~ 2次,次年1 ~ 6月,进行遮阳和喷水操作,保持林地湿润,促进出菇。

    随后,黄韵婷等(2009)也发表了用圆叶杨菌根化种植尖顶羊肚菌的类似技术方案。文章指出,一般菌根苗移栽后第年的3月中旬便会逐渐出现羊肚菌子实体。尖顶羊肚菌是低温型食用菌,出菇温度须控制在10 ~ 20℃,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 % ~ 75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 % ~ 90%;同时要做好浇水工作,出菇后的浇水一定要选择早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气温较高时浇水会使地表温度骤降,引发已出菇的羊肚菌子实体腐坏,俗称烧菌,造成损失。

    同年,赵琪等(2009)对羊肚菌的仿生栽培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提出一种羊肚菌的生态栽培模式:首先是准备种植的退耕还林地,沿种植地块等高线开成条带状平地,条带中心间距(行距)1.5 m,按株距200 cm,挖40 × 40 × 40 cm的圆叶杨种植塘,将圆叶杨树苗直立于种植塘中央,一手扶直树苗,一手回填土,回填的土要细碎无杂物,回填土至种植塘深1/22/3时,在距苗5 cm的周围加入少量草木灰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再埋入培养好的羊肚菌菌包(菌包由栽培料接种尖顶羊肚菌母种在22 ℃温度下培养30 d获得),每塘埋菌种量为200 g,继续回填土至塘平。种植1个月内用羊肚菌菌液进行根部补浇2次和除草1次,保持土壤湿度和防止杂草滋生。之后分别在次年1~6月份进行遮阳棚的搭建,遮阳率控制在85% ~ 90%之间,并喷水保湿,控制土壤含水量65%左右,空气湿度80% ~ 90%,促进出菇。

    以上三篇是我国云南一带研发的利用圆叶杨菌根化驯化尖顶羊肚菌的仿生栽培技术。利用菌根化的驯化栽培方案中,人为参与程度高于纯仿生栽培,却仍旧无法摆脱依靠自然条件的限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也没有明显地菌种驯化选育过程,因此我们仍旧称其为仿生栽培的技术范畴。虽然这种利用菌根化的仿生栽培在当前并未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但从羊肚菌的生理遗传角度看,菌根化栽培可能是一些羊肚菌品种驯化栽培的必须过程,毕竟目前川渝地区发展起来的大田栽培模式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羊肚菌品种。

    相比Miller2005)年发表的羊肚菌菌根化种植方案,徐中志等(2008)、黄韵婷等(2009)和赵琪等(2009)的种植过程,缺少了菌根化效果的检验步骤,而Miller2005)未进行后期的补种操作;同时Miller在栽培方案中,采用对树苗的损伤(抑制生长)来促进菌核大量产生的技术,也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71012072735.jpg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专著,作者:刘伟、张亚、何培新。(订购本书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 电话/微信同号:18071090012

    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微店”下单

    淅川县村网通邀你回乡创业当站长

    希望加入村网通创业的点击上面的链接,进去报名吧,不会的添加我微信:1375593791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